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相关知识 > 正文

浅谈音乐理论基础知识

类别:相关知识 日期:2017-8-9 10:28:52 人气: 来源:

  帕萨卡里亚:一种慢速三拍子的意大利舞曲。后传人欧洲,演变为器乐曲。其结构与恰空相仿,同为连续的主题变奏,低音主题有时移到高声部出现,常多用小调写成,速度较恰空更慢。

  塔兰台拉:最初是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。据传说,被一种毒蜘蛛“塔兰台拉”咬伤的人,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,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。其节拍为快拍子,以三连音构成的节奏贯穿全曲,速度迅急,临结束前逐渐加快,情绪热烈。

  圆舞曲: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。分快、慢步两种。舞时两人成对旋转,十七、十八世纪流行于维也纳宫廷后,速度渐快,并始用于城市社交舞会。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。现在通行的圆舞曲,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,速度为小快板,其特点为节奏明确,旋律流杨;伴奏中每小节常用一个和弦,第一拍重音较突出,节奏型为JJJ,著名的圆舞曲有约翰-特劳斯的《蓝色多瑙河》、《维也纳森林的故事》等。

  玛祖卡:波兰民间的一种男女双人集体舞。动作有滑步、成对旋转、女人围绕男子作轻快跑步等,起源于波罗的海沿岸马祖尔入聚居的马索维亚一带。十八世纪起,流行于欧洲各地。其音乐特点为:中速,三拍子,重音变、化较多,以落在第二或第三拍上者常见,节奏型有JJ或JJ等。情绪活泼热烈。作曲家肖邦曾将此体裁加以发展,写了许多著名钢琴独奏曲。

  波尔卡: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。以男女对舞为主。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。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。大致分为急速、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。一般为二拍子,三部曲式,节奏活泼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最先用之于歌剧和器乐创作中,如歌剧《被的新娘》中的波尔卡。

  哈巴涅拉:又译作“阿伐奈拉”。十九世纪上半叶,兴起在古巴的一种舞曲,原由非洲黑人传人。其节奏特征为,中速,二拍子,第一拍有附点。如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《西班牙狂想曲》中的哈巴涅拉。

  探戈:起源于非洲西部。十九世纪后叶成为流行于阿根廷及其他拉美国家的双人舞蹈,用之于社交舞会。其音乐特点为:中速,2/4或4/4拍子,旋律与伴奏常形成交错节奏,与哈巴涅拉相似。以切分音为其特色,伴奏节奏通常为:X0×××/×××××,后传人欧洲发展成“探戈”。

  进行曲: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乐曲。原是舞曲的一种,多用在群众出场、退场的时候)十七世纪起,渐渐转入音乐艺术的领域。当时的进行曲形式,多为二部曲式;现代进行曲常以三段式出现,中段较抒情,以取得对比,用偶数拍子,节奏明确,结构整齐。群众歌曲常用进行曲体裁,如洗星海的《救歌》等。

  组曲: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曲或钢琴曲。其中各曲具有相对的性。组曲有古典、近代之分。古典组曲又称“舞乐组曲”,兴起于十七与十八世纪之间,是采用同一调子的各种舞曲连接而成,但在速度、节拍等方面互相形成对比,如的古钢琴组曲,近代组曲只称“情节组曲”,兴起于十九世纪多从歌剧、舞剧、戏剧音乐或电影音乐中选若干乐曲辑成,有的根据特定标题内容或民族音乐素村写成,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《培尔-特组曲》、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《舍赫拉舍达》、德沃夏克的《捷克组曲》等。

  交晌诗: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,又称音诗,属于标题音乐范畴。由作曲家特首创这一体裁。形式上不拘一格,并根据奏鸣曲式的原则发挥,常以诗歌、戏剧绘画及历史事迹等为题材,广泛运用主题变形的手法,塑造出表现特定标题内容的艺术形象。另有交响音画、交响童话、交响传奇等体裁,均相似。著名的交响诗有特的《前奏曲》、《塔索》,德彪西的《牧神午后》、《海》,斯美塔那的《我的祖国》等;我国的交响诗有辛沪光的《嘎达梅林》和施咏康的《黄鹤的故事》等。

  序曲:原指歌剧、清唱剧等作品的开场音乐。十七、十八世纪的歌剧序曲分:法国、意大利序曲两类,前者为复调风格,分为慢板、快板、慢板三个乐章,中段为赋格形式,未段较短;后者为主调风格,快慢顺序与前者相反,分为快板、慢板、快板三卜乐章。十九世纪以来,作曲家常采用这种体载写成器乐曲,其结构大多为奏鸣曲式,并有标题,著名的序曲有莫扎特的《费加罗的婚礼序曲》、韦伯的《射手序曲》、贝多芬的《费德里奥序曲》、罗西尼的《威廉-尔序曲》、柴可夫斯基的《1812年序曲》及《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》等。

  托卡塔:又称“触技曲”。一种富有即兴性的键盘乐曲。通常由几个对比性乐段构成,大多速度较快,节奏紫促,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。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意大利。十九世纪在进一步发展,奔放特点显著。十九世纪后,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。

  浪漫曲: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清短歌或短乐曲。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、十九世纪中叶在广泛流行。其歌曲的特点为:曲调表情细致,与歌词紧密结合,伴奏亦较丰富;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,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。

  小夜曲: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独唱或独奏的歌曲或器乐曲。渊原子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一种爱情歌曲。其音乐情绪缠绵委婉,常为青年人徘徊于恋人窗前时所用,流行于西班牙、意大利等国。通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,如舒柏特的歌曲《小夜曲》等。另外还有一种供乐队合奏的小夜曲,其曲调轻快活泼,始于十八世纪末,常为上流社会达宫显贵餐宴时助兴而用,如莫扎特的《D大调哈夫纳小夜曲》等。

  诙谐曲:又称谐谑曲,一种三拍子的器乐曲。其主要特点是节奏活跃,速度较快,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。常在交响曲等套曲中作为第三乐章出现,以取代官廷风格的小步舞曲。十九世纪后,出现钢琴诙谐曲,其篇幅、结构、段落更为庞大而对比强烈,其中著名的有肖邦的四首钢琴诙谐曲等。

  赋格:又称“遁走曲”,意为追逐、遁走。是复调音乐中最复杂而又严谨的曲体形式,其结构遥常包括呈示部、展开部、再现部三部分。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,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(呈示部);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,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(展开部);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(再现部),并常以尾声结束。其种类除有严格赋格曲外,还有赋格曲及小赋格曲等。

  创意曲: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,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,类似小赋格曲等。由作曲家所创用,并作有二声部与三声部《创怠曲》各十五首。

  卡农:同一旋律以相同或不同的高度在备声部先后出现,后面声部按一定的间隔依次模仿前一声部进行。用这种手法写成的乐曲称“卡农曲”。轮唱曲即卡农曲的一种,用同度卡农手法写成。

  练声曲:一种无词而用韵母、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曲。常包含一定的技术课题,用以巩固并发展演唱技巧。著名意大利声乐教师孔空等所写的练声曲,流传甚广。有些曲目可在音乐会上演出,如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大的《练声曲》(作品34号)等。

  美声唱法: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。以音色优美,发声自如,音与音的连接乎滑匀净,花腔装饰乐句流丽灵活为其特点,但因忽视词意表达上的细致、深刻,故常表现出追求声音效果,炫技和程式化的倾向。盛行于十七、十八世纪。代表歌唱家有卡法莱里、法里奈里等。这种演唱风格在此后意大利的声乐艺术中,仍获保留并有所发展,并在全世界有一定影响。

  1、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。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,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、复制、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;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,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;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。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,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。

  2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,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,并注明来源:大众网。违反上述声明者,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。

  推荐:

  
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CopyRight 2002-2016 木工设备网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